作者: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畫作:阿爾附近的吊橋 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後期印象主義 Post-Impressionism
1888 49.5 × 64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德國科隆市華拉夫理查茲博物館 Wallraf Richartz Museum, Cologne
此幅畫畫面呈現一片寧靜,
寬闊的天空和水面上幾個稀疏的物體,
在他的安排下成為色彩的實驗;
畫上的主題只是讓顏色得以伸展的景物罷了,
顏色彷彿是這些物體的第二層表皮。
從堤防上遠眺,
天空向四周延展,
水的面積相對的渺小,
曳起橋在正午的陽光下左右相對,
橋上的人成了幾個影子,
以及用白色調表現的日光等,
都是印象派畫家的畫風的痕跡,
梵谷在這地方顯然深受影響。
文生.梵谷Van Gogh, Vincent為荷蘭畫家。
梵谷是後期印象派的藝術家,
他的獨特個人風格對後來的野獸派及表現主義有很大的影響。
印象派是客觀地看這個世界,
而梵谷則不在乎是否能正確的將世界描繪下來。
但是他的用色與技法多少是由印象派轉變過來的。
梵谷的作品是其激烈個性的反映,
不安、焦慮而神經質表現在其中。
1888年創作的阿爾附近的吊橋,
在歐洲南部的阿爾與夫克之間的運河上,
架了一座吊橋,這種風景使梵谷回憶起袓國荷蘭,
因此他經常畫這座橋。
以澄清的碧空為背景,
畫出架構在水上的吊橋,
在陰影上也塗上鮮豔的色彩。
文字、畫作出處:
http://vr.theatre.ntu.edu.tw/artsfile/artists_sd.asp?var_id=VanGogh001
今天一整天都下雨
天色灰濛濛
來到梵谷作畫的場景
梵谷在此畫了一幅--阿爾附近的吊橋
雖然梵谷愛極了亞爾的燦爛陽光,
卻也常思念荷蘭家鄉,
他發現亞爾西南郊約3公里處的「朗格羅瓦橋」,
很像家鄉的吊橋,遂畫了朗格羅瓦吊橋系列,
畫面有馬車過橋及一群在運河邊洗衣服的婦人,
或是撐傘過橋的婦人,在在表現了梵谷的思鄉之情。
「朗格羅瓦橋」已毀於戰火,
現今的吊橋於1962年重建,
位置已非原址,並改名為「梵谷吊橋」,
1987年法國政府把此處列為歷史性古蹟,
1997年又花錢整修了運河渠道,
橋面也拉起不再准許人車通行。
時空轉移,梵谷畫中的白楊樹已不見蹤影,更遑論看到河畔的洗衣婦了。
後期印象主義 Post-Impressionism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有婦女在洗衣服的阿爾吊橋 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with Women Washing
1888
54 x 46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荷蘭奧特羅市庫勒穆勒博物館 Kroller-Muller Museum, Otterlo
拍了橋的各個角度
我最喜歡下面這一張
往前延伸過去的河景
後期印象主義 Post-Impressionism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吊橋 The Langlois Bridge
1888
54 x 65 cm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梵谷博物館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木橋近拍
另一個角度
河道延伸更長了
法國之旅第二天行程:
8:30 塞尚作畫地
9:30米哈波大道
10:30 休息站,買PAUL麵包
1:45 午餐
2:00 勾禾德山城、修道院
車子壞掉
7:00亞維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