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大動物學系>
- 必也正其名:
中名為灰面鵟鷹,也稱灰面鷲,還有南路鷹、掃墓鳥、清明鳥、國慶鳥以及山後鳥等稱呼。
英名為Gray-faced Buzzard Hawk,另有Gray-faced Buzzard-Eagle、Gray-faced Buzzard和俗稱Frog Hawk;
學名為Butastur indicus(Gmelin);
在中國大陸稱作灰臉鵟鷹;
在日本稱作差羽、刺羽、鷞鳩(鶆鳩為誤字,但卻被使用較多)。德名為Kiefernteesa;
法名為Busautour a joues grises;
西班牙名為Busardo Carigris。 - 灰面鵟鷹會有這麼多中文名稱,每個都是有典故的喔!早先我們都將灰面鵟鷹稱為灰面鷲,但最近改為灰面鵟鷹,主要是因為灰面鵟鷹其體型乃是界於鵟和鷹的中間,所以就依其特徵,改其名為灰面鵟鷹了!。而每年三月牠們會從南方經過台灣到北方繁殖,彰化八卦山則是他們北返的重要驛站之之一,牠們從南風飛來,因此彰化人稱牠為「南路鷹」(要用台語發音喔),又因剛好接近清明節,所以又稱「掃墓鳥」或「清明鳥」。台灣通史有一記載:「每年清明有鷹成群,自南而北,至大甲溪畔鐵占山聚哭極哀,彰人稱為南路鷹」。而國慶鳥稱呼本源則是每年十月,約是國慶日的時候,灰面鵟鷹則會從北方經過台灣到南方過冬,主要在屏東滿州鄉附近,因此又稱為國慶鳥了。
- 在分類上屬於鷲鷹目( Falconiformes)鷲鷹科(Aciipitridae)。
- 外型測量值:屬於中型猛禽。
- 形態特徵:全身大致呈棕褐色
- 食物種類:遷移前以捕食大型昆蟲為主,但繁殖期也會捕捉鼠類、蜥蜴等。過境台灣期間,很少發現有覓食行為。
- 叫聲:「幾 -幾---」前短後長的嘶聲。
- 繁殖區:灰面鵟鷹繁殖的地方在比較寒冷的西伯利亞之阿姆河及烏蘇里江流域,中國大陸東北到河北省,日本本州北部以南,較少繁殖於朝鮮半島。
- 渡冬區:琉球、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尼諸島、新幾內亞西部。
- 生殖情形:每年約 3月底至4月初返回生殖地,大部分會在針葉樹上築巢,距離地面4-14公尺,成鳥利用樹皮、綠葉和草做為巢的內襯,並且在生育期間持續地加入巢中,通常會重複使用鳥巢許多年,鳥巢位置距離地面上;抱卵日約31天,大多是雌鳥在孵卵,約在4月底至5月初產卵,每次約產下2-4個卵(大多為3個),大約34-36天後,幼鳥就可以離巢。
測量項目 | 雄鳥 | 雌鳥 |
嘴長 | 18-23公分 | |
身長 | 41-46公分 | 44-49公分 |
翼長 | 31.3-32.5公分 | 32.2-34.7公分 |
翼展 | 102.5-115公分 | |
尾長 | 18.2公分 | 20公分 |
跗蹠骨長 | 54-65公分 | |
體重 | 375-433公克 | 500公克 |
外形 | 雄鳥 | 雌鳥 | 幼鳥 |
體型 | 較小 | 較大 | |
頭部 | 灰褐色 | 暗褐色 | 白色羽斑較多 |
眉斑 | 白色,較粗 | 白色,較窄 | 黃白色,較粗 |
頰 | 灰褐色 | “月劦”部有橫斑 | |
胸部 | 赤褐色有白色斑點 | 褐色雜有白斑 | 白色, |
腹部 | 底色白色,有赤褐色橫斑 | 有赤褐色橫斑,色澤較深 | 有黑褐色縱斑 |
背部 | 褐色 | 暗褐色 | 褐色 |
翼上覆羽 | 赤褐色 | 褐色 | |
眼睛虹膜 | 黃色 | 黃色 | 褐色 |
喉部 | 乳白色,中央有黑色縱線 | ||
尾部 | 灰褐色有 3-4橫斑 | ||
翅膀 | 暗赤褐色,有 4-6條黑色橫紋 | ||
蠟膜 | 橙黃色 | ||
嘴喙 | 黑色 | ||
腳 | 黃色 |
另有暗色形,全身暗褐色,翼上覆羽、尾上為灰色且有橫斑。
---以上資料來源:台大動物學系 http://wagner.zo.ntu.edu.tw/users/grance/bzd1.htm
<<聯合新聞網>>
目前還在網路上播放,影片拍得很好,請大家有空上網觀賞,並廣為宣傳。
http://www.udn.com/2008/9/25/NEWS/NATIONAL/NAT5/4532378.shtml
當北國的寒風吹起,灰面鵟鷹展翅飛越六千公里南遷過冬,在國慶日前後過境恆春半島,掀起全台十月賞鷹潮。台灣首部灰面鵟鷹生態紀錄片昨天首映,導演鄧文斌以兩年時間,完整記錄灰面鵟鷹千里度冬之行。
墾管處24日舉行「風中之翼-灰面鵟鷹的故事」紀錄片首映會。紀錄片從灰面鵟鷹春季在日本出生、長大,秋季時展開人生第一次千里越洋之旅。在恆春半島短暫休息後,繼續飛往菲律賓度冬。隔年春暖花開時再度啟程回到北方原棲地繁殖下一代。
每年十月灰面鵟鷹飛到屏東滿州鄉,在空中盤旋至黃昏後,找到合適的林子休息,形成「落鷹」美景。隔天群鷹迎著晨曦隨熱氣流上升,一起展翅南飛,形成令人驚豔的「起鷹」。
「這一切都要感謝大家的支持。」守護灰面鵟鷹廿四年的墾管處技士蔡乙榮,24日分享廿多年來的守護歷程時聲淚俱下,全場動容。以前屏東人把灰面鵟鷹當成「天上送來的美食」,如今屏東轉變成賞鷹之鄉,是許多人點點滴滴付出的成果。
蔡乙榮說,「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鳥對環境是有貢獻的,守護鳥就是守護我們的環境。鄧文斌拍完紀錄片後的感觸是,「只要大家一起守護這塊土地,灰面鵟鷹就一定會再回來。」
聯合影音網即日起獨家播映灰面鵟鷹紀錄片,邀民眾一起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