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陳元誠

溫哥華專訪

前西門菲沙大學(SFU)口筆譯課程主任徐曉慧表示,華人受限於先天環境,學英語的順序其實都反了。小孩子學任何語言時都是先聽再說,也從來不會去質疑文法對嗎?符合詞性嗎?時態正不正確呢?反而年紀稍長開始接觸英文時,習慣強迫把所有訊息塞入「拼字、音標、文法」的框架下,但只要一開口,往往連最簡單的過去式到底要用「is」還是「was」都說不清楚。

她說,華人學英文都是本著「分析心態」,接收訊息時忙著套用熟知的公式,符合公式後才放心接受並學習,卻忽略了和你講話那個人的情緒及語調,錯失黃金學習的機會。學英文應該要用「回應心態」,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放開身段來模仿聽到的話語,學著與英文肌膚相親,否則永遠只是在隔靴搔癢。

對於徐曉慧而言,英文的「聽、說、讀、寫」是無法分開學習的,偏偏傳統ESL都是如此教,有的人覺得聽力不好就只加強聽力,其實那是對英文的理解力不夠,而理解力不夠又與自己的發音標準與否有直接關係。有的人英文寫作怎麼寫都是「中式英文」,殊不知寫作能力不好其實是因為錯誤的閱讀習慣所造成。

她分析,華人往往都是帶著「過五關斬六將、砍字彙」的心態來閱讀文章,一看到生字就查字典,完全以一篇文章中出現生字的多寡做為進步的指標,但這種方式不但過於量化,而且間斷式的閱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邏輯,這種「看到生字就難受」的習慣,會讓你無法用心去感受文字想要傳達的情感。

也因為「看到生字就難受」的閱讀方式,連帶影響華人的英文寫作能力。徐曉慧表示,中文寫作是由核心向外螺旋狀擴展,英文寫作則是直線型思考邏輯,一味地查單字會讓你忽略文章中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並失去分析中英語法差異的機會,這樣子寫作技巧如何進步?

很多人看電視開字幕,徐曉慧認為,這只是當下有立即的滿足感,對增進英文的聽說能力沒有幫助。她笑說:「有哪個西人說話時,像漫畫人物頭上頂著泡泡,打出所說的每個字?」開字幕增強的是你的速讀能力,對聽的理解力一點幫助都沒有。

或許有人認為,開字幕才可以把聽不懂的字記下來,但徐曉慧表示,這和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的心態一樣,都是依賴心理作祟,那樣只是站在一旁冷冷地分析單字,「你抓住了文字的意義,卻失去了語言在不同情境給你的感受。」

她指出,所有的單字都是要放在上下文一起看才有意義,同樣一個字下一次換個情境意思又變了。一次聽不懂就讓它過去,真正常用重要的字絕對會再出現,更何況很多時候聽不懂的不是生字,反而是已經會的字,這表示是自己發音與聽力的問題,而不是字彙不夠的問題。

另外,有很多人以為說英文有口音,是讓人聽不懂的主因,但徐曉慧表示,美國從南到北的口音何其多,就連加國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口音,重點是發音要清楚。她也提醒說,「快」不等於「流利」,「講清楚」永遠比「講得快」重要。

徐曉慧指出,語言會受到歷史、時事、環境、音樂、娛樂及社會文化等因素不斷產生變化,如果一個懂中文的西人會覺得「海角七億」好笑,那他的中文才稱得上好;同樣的,英文有太多東西不是單純字彙與文法能力強就能掌握的,華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太重視技術層面,只想找捷徑,而不願意蹲馬步。

她舉洋蔥為例,外面那層皮很好剝,就好像學生背單字及學文法一樣,初期很容易滿足,但如何再把一層層果肉給漂亮地剝下來,除了用對方法,另一個代價就是會流淚,我們要追求的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體會出語言的深奧與美麗而落淚,而不是因為一再碰壁而難過,剝到一半就不剝了,其實中間才是最甜美的部分。(下)

來源:http://www.worldjournal.com/wj-va-news.php?nt_seq_id=1840559

 


2009-02-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cy&Albert 的頭像
    Macy&Albert

    Macy's 幸福旅行箱

    Macy&Alb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